月窟飞来露已凉。断无尘格染蜂黄。纤纤绿裹排金粟。何处能容九里香?是什么意思?
这几句诗出自《次韵马少伊木犀》,木樨就是指桂花,诗句赞颂了桂花的芬芳和高洁清雅品质.“月窟飞来”,相传月亮也就是月宫里有桂树,作者想象奇特,“月窟飞来”“断无尘格”是赞美桂花的高洁情操,后两句“纤纤绿裹排金粟, 何处能容九里香”是赞美桂花的芳香远溢.
中国古代月宫祭典?
自古以来,中秋节就有“祭月”的习俗,那么,古人“祭月”究竟是怎么回事儿?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庆祝活动?历朝历代又有哪些不同?昨日,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副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隋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,中国古代就有春天祭日,秋天祭月的习俗,唐代在宫廷和文人的影响下,玩月、望月、赏月之风盛行,传说唐玄宗在中秋祭月时曾到过月宫游览,更为祭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。到了宋代,中秋节正式形成,赏月和拜月成为民间比较普遍的习俗。 明朝以及清朝,皇帝每年都在中秋节大搞祭月活动,祭月活动已成为中秋佳节的重要习俗。民间有俗语: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。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,“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”。一般只有小儿女膜拜月下。在京城中,还卖有月亮的神像,京城中把神像称作神马儿,不敢直接称呼为神,月亮马儿,就是是指用纸画的月亮神像,上面有太阴星君,样子和菩萨像差不多,下面,画着月宫和捣药的玉兔,执杵站立。画像金碧辉煌,色彩精致。神像一般长的有七八尺,短的有二三尺,画像顶上有彩旗,有红绿色,或者黄色。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,面对月亮,供上画像,焚香行礼,拜祭结束,要和元宝等一同焚烧。 祭月时不仅有神像,还要有供品。在太阴星君牌位和兔儿爷前面要供上月饼、水果等等,供完可以食用。在明清时期,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,祭月时月饼是必不可少的,月饼上绘着嫦娥奔月等图案。这些习俗现在在很多地方还保留着,各个地方略有差异,山西南部地区,中秋节时各家要专门做一个特大型的月饼,专用来拜月。山西北部地区拜月时要用大小不一的套饼,按照大小顺序垒起来,形成宝塔形状。拜月还有专门的拜月歌: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西瓜月饼敬神仙,有吃有喝还有穿,一家大小都平安。”
中秋节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典礼。根据中国古籍记载,早在两千多年前,古代帝王已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典礼,以祈愿五谷丰登。 古人认为,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,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,就不可能丰收。北京有名的建筑月坛就是明朝(1368-1644)皇家祭月的场所。
描写月宫的景色的句子?
月色是淡淡的,并没有荷塘的衬托。料想没有荷塘的月色,应该有另一番风味。这儿有昏暗的街灯,没有行人,隐隐约约地透出几分苍凉。这景致,颇让我想起了“枯藤老树昏鸦,断层人在天涯”的气息。感觉虽极相似,但景况却着实不同。
1、黑暗的小树林在月亮的照射下有了一丝光明,一缕缕柔和的月光,抚摸着叶子的脸庞,把月光透进树林,一缕缕银白色的光辉,把树林衬托得更美了。 2、月亮,好似一个变化无常的婴儿,有时绷着又胖又圆的脸蛋,有时像一个弯弯的香蕉,有着苗条的身材。 3、温和的月光透过树叶照在屋顶上,东一片,西一片,风起,随着树叶的摆动,屋面显得斑斑点点,像无数星星洒满了整个屋顶。 4、月光是上苍派来的美妙天使。她游踪如缕,吐气如兰;她辞空而落,舞步轻盈。那些有关嫦娥的传说,至今还让尘世的人们浮想联翩。 5、月亮千变万化,有时弯弯的像一个月亮船,有时圆圆的像玉盘高高的挂在天空,有时椭圆的像一个鸡蛋在呼呼大睡。它那洁白的月光洒向大地。
1、水浸碧天天似水,广寒宫阙人间世。——出自宋代米芾的《蝶恋花·海岱楼玩月作》 2、云母屏风烛影深,长河渐落晓星沉。——出自唐代李商隐的《嫦娥 3、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——《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》唐代:皮日休 、嫦娥窃药出人间,藏在蟾宫不放还。 ——《月》唐代:袁郊 5、绿蓑江上秋闻笛,红袖楼头夜倚栏。博得嫦娥应借问,缘何不使永团圆。——《香菱咏月·其三》清代:曹雪芹